百家樂算牌有用-小昆凌
江西廣播電視台吳萍: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原標題: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吳萍 江西廣播電視台 我來自江西,是個“90後”,生長在紅土地,每天看見的、聽見的、報道的總少不了紅色。 今年,我參加“壯麗70年·奮鬥新時代──記者再走長征路”主題採訪活動,從南昌集合,乘著舒適的大巴,走在平坦的高速上,5個小時,我們才到達採訪線路的第一站。下了車,我們一個個都腰酸背痛,看著瑞金處處紅色舊址,我不禁想當年紅軍是怎樣走過這段路的?我怎麼才能做好報道呢? 瑞金洋溪村曾是中國紅色政權的腹地,這裡家家都有人當紅軍。我要採訪的劉有信,他的父親和叔叔當年都參加了紅軍。採訪那天下著雨,天昏昏的,老人坐在屋簷下,看到我們來了,慢慢從屋裡拿出了一盞馬燈。這是劉有信的父親長征時留下的燈,是劉有信的母親給丈夫送行時提著的燈,也是在長達64年的等待裡,一位妻子盼丈夫回來時點亮的燈。這盞燈是思念、是信念,是老人的一輩子。劉有信80多歲了,很多事都記不太清楚,表達上也磕磕絆絆的,但是有一句話,他卻重復了好幾遍,他說:“媽媽跟我說要記得像爸爸那樣,始終跟黨走,要記得為人民服務。”後來,劉有信在村裡工作,每天晚上,他就點著這盞燈走村串戶。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,我卻被裡面的堅定執著打動,回去以後我寫下了一盞馬燈的報道。一盞燈,兩代人的初心,我想它還將繼續照亮更多的人。 1934年10月,中央紅軍主力8.6萬餘人從贛南出發長征,臨別時,老百姓紛紛拿出了家裡的糧食、手打的草鞋送給紅軍,盼著他們早日勝利回家。編草鞋的人中有一位叫陳發姑,發姑的丈夫是名紅軍戰士,1934年,朱吉薰去長征時,對發姑說:“革命勝利後,我一定回來。”發姑塞給丈夫一雙鞋,說:“我一定等你回來。”因為這一句承諾,發姑等了75年。也是從那天開始,她每年給丈夫編一雙草鞋,裝鞋的筐滿了,編草鞋的手不靈了,眼睛也看不見了,丈夫還是沒有回來。 2008年,發姑去世,人們在她床前發現了這75雙草鞋。其實發姑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了,可是站在雕像前,我依然忍不住淚流滿面。愛情是美好的、珍貴的,但是為了革命理想,多少不舍只能放下。站在這裡我才真切感受到當年英雄們經歷了什麼,他們身後的父母親人為了革命理想奉獻了什麼。這一刻,我所有的疑問都有了答案。為什麼再走長征路?怎麼走好新的長征路?就是為了此時此刻站在紅色土地上的觸動感悟。 歷史泛黃,長征精神卻光輝依舊,我們不能忘記新中國一路走來的不容易,不能忘記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,不能忘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。 我用鏡頭把這些記錄下來,連同我的感悟一起告訴更多的人,尤其是像我一樣的年輕人,讓他們能重新認識長征,領悟長征精神,牢記初心和使命。 85年前,長征精神在這裡生根;今天,